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明初第一太子妃 第13节  (第2/5页)
的“花言巧语”,往后没准得拖着常家上下一起“回老家”。    但是......    国子学,那个改变读书人命运,继而影响寻常百姓家的国子学。    常乐到底没忍住诱惑,她还是翻开了那叠纸。    朱标考虑得很全面,包括课程,住宿,考试,老师,束脩等都考虑到了。    还备注了他觉得有问题的地方,比如:为能尽快填补吴王势力的文臣缺口,要扩大招生人数,那么老师数量会严重不足。    常乐看了看他,“你既已把学生分为高阶和低阶,高阶想必是已有储备知识,像是宋濂宋大人,刘基刘大人家的儿子吧?”    都是饱读诗书,基本再锻炼锻炼就能干活的好苗子。    朱标点头,“是的。”    常乐:“那不如让他们来当低阶班学生的老师,既能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,又能培养高阶班同学的能力,一举两得。”    朱标双眸亮了,“可。”    常乐继续往后翻,他拟定的课程表里,分为文化课、法律课、数学课、骑射课,中规中矩,古代人能想到的的确也只有这些了。    朱标见她目光停留许久,“是有哪门课不妥么?”    常乐抬眸看他一眼,“那倒没有。”    朱标眉峰微挑,“但说无妨。”    常乐:“我觉得是不是该加门课。”    朱标:“什么?”    常乐:“国子学得加堂实践课。”    朱标:“何为实践课?”    常乐:“为官者当为百姓,未知百姓苦,怎谈为百姓?”    常乐:“故实践课为真实的体验百姓的艰辛,比如种田,做工,卖货......”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