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百三十八章 谢礼(下) (第4/5页)
却有所不同,而且表现出来的意境也不太一样。” 1079年,苏轼的政治对手,断章取义地引用苏轼的诗句来罗织政治罪名,导致了著名的文字狱,乌台诗案。这一次,如果不是宋神宗祖上有“不杀文士”的遗训和他骨子里对苏轼才华的欣赏,苏轼难逃此劫。最后,苏轼被贬黄州。 而正是因此而生,画卷之中充满了悲观抑郁的情绪,让人看久了都会觉得心里很不舒服。 但眼前的这幅画,除了悲观抑郁之外,其中更是包含了极其凄恻苍凉之意,就好像是一个风烛残年,拖着病弱之躯的老者,即将离开人世一般,看的楚琛他们的心中都不断的升腾出抑郁悲凉之意,很是难受。 不过,很快大家就有了发现,明白了为何这幅画会有这样的意境,因为从旁边提拔的诗词来看,苏东坡当时画这幅画的时候,已经是命不久矣,而那首诗词,正是他写的绝命诗。 为什么苏东坡临死之前会画下这幅作品并提诗?这让大家觉得非常奇怪。 当楚琛看到另外一人的提拔,才恍然道:“原来这幅画是苏东坡临死之前送给黄庭坚的!” “这苏东坡怎么想到临死之前,会送一幅这样的画给黄庭坚?”老五奇怪的问道。 “苏东坡送黄庭坚这么一幅画,到也正常!”楚琛想了想后,说道。 当初,苏轼第一次在黄庭坚的外舅孙觉坐上见到黄庭坚的诗文,就惊其超逸绝尘,孙觉便请苏轼为其扬名,苏轼大笑:“此人如j" />金美玉,不去接近别人,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,逃名而不可得,何须扬名?” 黄庭坚三十四岁时,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轼,苏轼回书:“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,而君今日不惜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