捡漏:我的财富全靠摸_第二百六十七章 仿成化青花釉里红笔筒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六十七章 仿成化青花釉里红笔筒 (第2/4页)



    近距离观看,细节各处尽显。

    高19.5厘米,口径19厘米,底径13厘米,器型规整秀气,看起来很雅致,通体施白釉,胎质洁白,釉质青白,釉水滋润肥腴,釉面很均匀,青花发色淡雅青翠,略有晕散感,但丝毫不影响整体画面的精美。

    只不过,胎体略显厚重了些,且底足处理的不是很细腻,呈不光滑现象,露胎处有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,足墙两面斜削。

    底部施釉,与器身同色。无款。

    通过不施釉的底足,可以清晰看到,胎质不够细腻,略显粗糙,但还算紧密,胎体和釉质的结合也很紧致,从这里可以看出,烧制工艺还算可以,就是做工不够精细。

    就这样的做工,就这样的胎质,绝大多数业内人士,只一眼就会认为它是清代民窑仿成化作品。

    秦立心中下意识也是这么认为的,但很快反应过来,青花发色有些对不上号。

    清代民窑所使用的青花料是石子青,亦称“无名子”,产于江西高安、宜丰、上高一带,发色灰暗清淡,色沉不亮。

    而此款笔筒的发色,淡雅青翠,有晕散感,是典型的浙料特征。

    “另外,青花釉里红虽然清初民窑也能烧制,但釉里红发色暗淡无光,呈灰红之色,即使下重料也不过是多了几分黑意,看起来死气沉沉,且釉里红烧制代价太大,远不是民窑能承受的起的,导致罕有烧制,哪怕清中期技术有所发展,但呈色一直差强人意,一直到民国期间,民窑的釉里红发色才变的好转……”

    “而此款笔筒上的釉里红色,虽然树梢上的釉里红烧飞了,树下的右侧花朵也烧成了灰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