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六十七章 仿成化青花釉里红笔筒 (第3/4页)
红,但左侧的这个釉里红花朵,红中带紫又带粉,不但呈色靓丽,且纹饰与青花一样清晰,并且做到了浓淡相间,这样的技术,绝非民窑能烧制出来的……” “因此,它只能是官窑!” 青花釉里红,俗称青花加紫,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。 我们通常见的青花瓷,是用蓝色的釉料在坯胎上进行作色,再高温下烧制而成,而现在我们所说的青花釉里红瓷器,就是在传统的青花瓷制造者基础上,增加一道铜红釉料在瓷器上绘制纹饰的工序,再放到高温窑炉内烧制而成。 听起来简单,实则烧制起来极其困难。 主要是釉里红太过难以烧制。 釉里红瓷器始于元代,兴于明初,成熟于永宣,精于清初。除了元代、洪武时期、永宣时期、康乾盛世,其他时期的釉里红作品极为罕见。 因为釉里红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,以铜为呈色剂,在1300度的高温里,允许的温度差只有10度,也就是连1%的差池都不允许。温度稍高就会失败,就会飞了,就是颜色没了。温度一低就呈黑色,也失败了,非常不好看。因此釉里红的成品率非常低,烧造成本极高,烧造价格集齐昂贵。 因为烧造成本太高,釉里红在历史中几度断烧,烧造工艺几近失传。 明代就是在成化之后,釉里红作品日渐消沉,直至再无生产。 直到康熙期间,因为康熙皇帝的重视,拨巨款研究釉里红烧制技术,这才复烧成功。 可想而知,连官窑举全国之力都烧造的如此困难,更何况民窑了。 因此,釉里红瓷器一直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